Hello,大家好。 这是我们“中国平安”系列的第四篇文章。
在前几篇文章中,我们洋洋洒洒几千字详细的探讨了“保险代理人的价值”和“内含价值,新业务价值”等内容。
想回顾往期文章,可以去(知所寻)公众号回复“中国平安”,或者进入我的主页也可以查看。
今天我们来详细讲一下保险公司是怎么盈利的!
说到保险公司是如何盈利的,其实很简单,无非就是收保费赚钱,把收到的保费拿去投资获得利息收入。
就是一个承保端,一个投资端。
如果说的再直白一些,我们就可以把自己当做保险公司的老板。身为老板的你怎么才能赚钱呢?
(1)购买你保险的人在保障期内都健健康康的,这样你就只收钱,不牵扯赔付问题。
(2)把收到的钱出去投资,赚得越多越好;尽可能让你这笔钱,在自己手里获得收益最大化。
然后我们引入一个专业词汇,把我上述阐述的这个道理总结一下。就是“三差”收益。
这也是一个保险行业的“专有名词”;
三差包括:;利差,费差,死差
利差:
说简单点就是保险公司把钱拿出去投资各种项目赚的钱 减去 给你的利息。 比如保险公司答应给你每年分红3%的利率,但是保险公司自己每年可以靠投资赚6%;那么6%-3%=3% 就是利差。
费差:
就是在内部管理,内部运营过程中省下的钱。比如保险公司去年计划投入50亿进行内部运营,但是实际上只花了40亿,那么剩余的10亿就相当于赚的钱,就是费差。
死差:
这个话题很沉重。每个人买保险时的保费价格都是不一样的,保险公司会根据你可能生病的概率去给你设定保费。假设保险公司计算的是今年会有100人生重病,但是最后只有80个人生病;那么剩余这20个人就相当于是保险公司赚的钱,就是死差。
下图更详细的说明了,三差分别包含的内容。
好了,概念讲完了!
那么,对于保险行业而言,“三差”最好的状态是什么呢?
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死差”“费差”“利差”应该
三分秋色
,就是各占33%的利润来源。
这是一种最完美的状态,说明保险公司在这三个端口做的都非常不错,一旦哪一天产生了黑天鹅,不至于利润端全部全军覆没。
举例:如果一家保险公司的利润来源,80%都是来源于利差;如果哪一天它的投资失利了,或者在利率下行阶段,投资的债券的收益率直线下降;那么对于这样一个保险公司的净利润就是毁灭性的打击。
比如上世纪末的日本
:
上世纪末的日本我们都知道,首先是产生了巨大的房产泡沫,资本华而不实。后来日本崩盘,经历了失去的20年,那一代的日本人生活在一个极度压抑的环境中,日本也一夜间步入了负利率时代。
如上图所示,1999-2002年,日本保险公司的收入主要来源是“死差和费差”,“利差”甚至是负收益。就是说你投出去的钱每年都是亏损的。
这就是极端情况,在那个时代,日本也有很多家寿险公司纷纷宣布破产,能存活下来到今天的都是在三差上面做的比较好的公司。
从2004-2018年,日本保险行业“三差”数据。
我们可以发现“利差”在2010年才由负转正,逐渐的回归正轨。
A股保险公司“三差”数据如何?
小编我认真的阅读了4家A股的保险上市公司;非常不幸,只有“中国平安”对外详细公布了自己的“三差”数据。中国人寿,新华保险在年报里完全没有提到;中国太保仅一句话概括三差,不会超过15个字。
先看中国平安数据:
“利差”占比35.1%,“费差”+“死差”占比64.9%。(通常情况下,死叉和费差的占比是一起公布的)
对于这个数据我觉得啊,非常不错;非常接近于三差,三分天下的状态。
此图为具体险种,在三差数据上面的贡献比例。
目前,全球处于降息周期,美联储已经把利率降为0,我国随后跟着降息也是大概率事件。
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对于保险公司的利差是一个大的打击。
这也是为什么这段时间保险公司股价纷纷下跌,不被市场看好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差”数据对于大的保险公司一般都是公开公布的,比如安联保险,友邦保险。
虽然保险行业没有要求,说必须要公布这种数据;但是如果“三差”数据真的拿得出手,为什么不敢公布呢?
目前只有“中国平安”这一家保险公司公布了自己的数据,从这点上来讲已经秒杀很多保险公司。
下一期:
重点分析中国平安的“财产险”,搞清楚平安产险的发展趋势!
(知所寻)公众号同步更新!
后台回复“中国平安”,便可查看详细的中国平安分析文章。
中国平安系列文章已完成2w字以上,从各个角度深度剖析平安。
记得关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