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带你了解互联网流量发展的历史,4000字长文慎入-股票资讯流量

流量是什么?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吗?还是老板们眼里的客流,访问,关注,点赞,成交,这样的一行行数字呢?

在我这么一个十年互联网从业老梆菜看来,流量的本质其实是

用户需求

有小伙伴肯定要质疑了,那我不带目的的去逛街,看淘宝,刷抖音,在你眼里就不算流量了呗。

其实不然,这里的用户需求,是包含了

情感需求和娱乐需求

在其中的。甚至人们无聊的时候打开手机随机点开app打发时间,潜意识里也是存在“消磨无趣时间”这个需求,从而形成动作的。

那么谈到需求,就绕不开“价值”这个话题。流量本是无序混乱的,只有到它应该去的地方,才会产生价值。

产品与用户双方都需要有清晰的目标,产品提供解决方案和导流不同的场景,用户在使用产品满足自己需求的同时创造了价值,商家攫取剩余价值,即完成了一次“转化”。

上图的营销漏斗大家肯定都很熟悉了,我也无需多言,概括来说,就是拿这个漏斗去流量公海里捞鱼,能不能捞到你需要的鱼,鱼的价值如何,数量多少,都取决于你这个漏斗(运营流程)打造的怎么样,开口(引流渠道)够不够大,腰线(用户体验)是不是陡。

有了对流量的共同理解,下面我们才好一起重点回顾下流量运营的发展历史:

线下与传统媒体时代

在互联网出现之前的线下与传统媒体时代,流量分散在各个地区的

供销社,夫妻店

里。供不应求的时候是卖方市场,需求都是被集中解决的,古代开仓放粮,当铺铁匠铺,近代村里要放电影了,先拿大喇叭通知,包括满足商品丰富度需求的百货商场与购物中心,都是把人们的需求汇聚到一个空间位置来集中解决的。

从线下聚会、信件、电报,到电话发展起来,人和人之间沟通方式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和及时,尽管人们建立新社交关系的主要途径仍然集中在线下。直到

广播和电视作为新的媒体形态取代报纸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最重要渠道,流量第一次充分打破了地域的限制,这时人们的需求被拆分,变得可以被引导。

专家建议开始逐步替代身边人的建议,电视电影中明星使用的物品开始在大众眼里风靡,变得家喻户晓受人追捧。

如果追溯这一时期的营销形式,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媒体形态所带来的影响:围绕线下流量诞生了

线下广告和会销

,依托电话诞生了

电销

。电视购物上世纪80年代在美国商业化,并在1992年被引进到国内,如今仍然能在直播电商中看到影子。

在国内,以央视和地方卫视“1+N”为代表的电视频道垄断了媒体资源,电视黄金时段成为商家争抢的资源。

依托于电视媒体的营销以品牌曝光为主,这一方面是因为电视作为一种单向传输的媒体本身就难以实现即时的购买,也部分是因为在商品稀缺的情况下,品牌曝光就能够带来巨大的线下销量。

为了让短时间大规模的广告投放价值最大化,品牌的口号(slogn)和传播点记忆点变得尤为重要,打造品牌定位争夺用户的心智成为了当时炙手可热的研究课题。比如耳熟能详的“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和“怕上火喝王老吉”。

电视广告完成曝光和宣传任务,线下渠道的布局则是驱动销量的核心要素。

“渠道为王”的典型案例如哇哈哈,全国上万家经销商、几十万家批发商、几百万个零售终端使得哇哈哈产品能够快速渗透到线下市场。另一个案例是农夫山泉,截至2019年12月31日农夫山泉经销商4280个,覆盖的终端零售网点有237万个,为农夫山泉的百亿营收建立了深厚的基础。

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时代

纵观整个互联网的历史,互联网行业为什么被划归第三产业服务业,始终是在

信息的创造,移动,集中,加工处理,交付,使用

上做文章,说白了就是服务于

与人或物建立联系

。如果深入到行业内部,我们能够观察到行业变迁背后产生了关键影响的一些理念和技术,比如搜索引擎的发展、即时通讯平台的兴盛、推荐算法的普及以及现在炙手可热的chatgpt、区块链、XR、web3.0等等。这些技术所塑造的搜索场景、社交场景和内容场景将会是我们理解互联网时代流量的切入点。

PC互联网时代霸主——搜索引擎

1997年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基于PageRank技术开发了谷歌搜索引擎,用打分排名的形式展示网页的相关性和重要度,致力于组织全球信息让人人皆可访问,如今谷歌搜索每天处理超过350亿次搜索请求,仍然是全球访客最多的网站。

最初人们只能通过在浏览器中输入网站地址来获取特定的页面,但随着网站和网页数量变多,这种方式变得不太现实。用户需要有一个信息的聚合点和筛选器,于是诞生了

网址导航和搜索引擎

这样的解决方案。搜索引擎的兴起源于互联网发展所带来的信息过剩,它的价值在于信息的整理,让信息能够更快捷的匹配人们的需求。

搜索引擎成为了PC互联网时代的流量中心,彻底改变了互联网的流量分发逻辑。人们在搜索框中输入关键词,以此传达了自己搜索的目的,也就是用户的

信息需求

需求满足的流程被再次拆分,我们在满足需求的时候会先主动获取信息(搜索),找到与自己需求最匹配的商品(浏览),然后询问确认后下单,使用后发现与需求不符,还可以选择退换货或者差评。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应用商店崛起

在智能手机时代,App逐步开始取代网页成为重要的内容和信息入口。

智能手机App store的模式最先由苹果公司在2008年7月10日推出,当时仅有约500款应用,但已经对人们使用智能手机乃至生活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2010年苹果App store进入中国,之后搭载安卓系统的中国智能手机厂商和第三方公司也先后推出了自己的应用市场。

在2010年~2013年,Android 智能机处于高速增长阶段,下载App和刷机成为彼时Android用户的刚需。

在早年的Android手机上,用户主要是通过应用宝或者豌豆荚、91助手、安卓市场等三方应用商店下载软件,第三方应用商店市场被认为是移动互联网的底层流量入口,它也是用户触达APP的第一入口,具备极大的想象空间。

无论是面向APP开发者的分成营收、还是基于获取用户流量,广告营收、应用付费排名等营收潜力也非常大,一度有成为移动互联网巨头的潜质。

但随着2011年腾讯推出应用宝,背靠着腾讯的社交用户基本盘与海量流量,应用宝的增速非常快,同时,小米华为ov等手机厂商盯上了这块蛋糕。基于Android底层系统,国产手机大厂都有自己的定制系统,在定制系统的基础上,随着其用户规模扩大,2014年前后,华为、小米、OPPO等手机厂商自带应用商店杀入了战场。

随着手机厂商的用户活跃度增长,对应用开发者的吸引力不断增强,推动越来越多开发者参与进来,形成从应用分发到软件营收与用户粘性的闭环。发展到今天,应用市场已经被手机大厂主导,第三方应用商店被边缘化。

移动互联网兴起后,商家在分析流量来源的时候第一步,就是先看访客是来自电脑端还是手机端,流量渠道被再次分拆。

社交流量进入大众视野

随着互联网的用户数提升和对用户生活的渗透加强,人们开始在线上建立社交关系或者将线下的社交关系迁移到线上,由此诞生了社交流量。最具代表性的事件是2004年2月Facebook成立,这家最初以服务大学生为主的网站,到2021年第四季度月活用户数达到29.1亿,是社交领域的全球霸主。

国内当时也掀起了社交网站的热潮:2005年校内网诞生(2009年更名为人人网),成为当时国内最受欢迎的网络社交平台;腾讯也在2005年推出了QQ空间,成为QQ用户的社交网络网站;2008年3月开心网创办,并因为抢车位、偷菜等游戏而火爆网络。随着热潮散去,真正留存下来的是两类公司:一类是处于社交与媒体交叉点上、从满足社交需求转向信息需求的社交媒体应用,典型如微博;一类是围绕社交关系深入到日常社交沟通场景的即时通讯应用(IM),典型的是QQ和微信。

私域流量的雏形——社交电商

移动互联网时代尤其是依托微信流量诞生了社交电商模式,其核心是利用熟人关系链获取流量并实现商品销售。相比于货架电商,社交电商利用人际的社交分享降低了获取流量的成本,利用分享者与被分享者之间的信任关系降低了达成交易的成本,在一些模式下还利用分享者的服务能力降低了履约和售后的成本,从而成为一种更高效率更低成本的渠道。

内容流量——内容为王

当渠道碎片化、垂直化时,优质内容更容易聚集流量,流量跟着内容走成为新的流量特征,因此创作好的内容并让它们在各个渠道中流动成为获取流量的新手段。品牌可以以更贴合用户场景和消费者决策的方式,将营销内容变成影响决策的高价值信息或服务,从而提升营销的效果。好的内容还能成为社交货币,满足消费者的社交需求,内容可以成为串联用户信息、社交和消费需求的关键点。

推荐算法驱动的媒体平台

今日头条利用推荐算法颠覆了之前媒体平台的模式:爬取海量内容并从中挖掘有价值的内容,然后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定制化推送。推荐算法不仅会分析用户的观看行为,还能分析用户在其他平台如社交媒体中的记录,从而提升资讯推荐的准确性。2012年8月今日头条推出,短短90天订阅用户量就突破1000万,一年内用户数即突破5000万。2013年今日头条启动了“头条号”自媒体,激励知名的自媒体生产内容,通过引入PGC进一步完善内容生态。通过提升内容质量和个性化推荐,今日头条很好地满足了大众获取信息的需求,根据QuestMobile的数据今日头条在2021年12月的月活用户达到3.3亿,领先于腾讯新闻、新浪新闻、网易新闻等老牌资讯App。随着推荐算法的效果被行业认知,更多的资讯类应用也纳入了推荐算法。

视频信息流

抖音与今日头条类似,基于推荐算法的流量分发方式让用户能够高概率地遇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上下滑的产品设计进一步增加了用户在内容消费时的沉浸感,让用户更容易成瘾。快手则更符合内容社区的逻辑,它更加注重打造社区氛围和老铁关系,增强内容创作者和内容消费者之间的粘性,表现为作品发布后更高的赞评比。

私域流量与长效经营

在流量见顶的今天,流量的精细化运营变成商家博主们的必修课。品牌营销的目标也更进一步延伸到用户经营的逻辑,即不再局限于用户触达与转化,而是开始关心用户的忠诚度和生命周期价值。

通过精准的用户洞察和持续有效的阵地运营,对消费者的忠诚度进行长期投资,以此获取高价值用户的沉淀和复购,以更深度的品牌忠诚和认可解决用户留存的难题。

OGP影像测量仪

影像仪公司

上海光学影像测量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