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整
“点火!”一声令下,燃气喷式点火器引燃,一条沉寂2年之久的陶瓷地砖生产线被重新点燃。红太阳,曾经在生死边缘挣扎了4年的晋城的明星企业,像凤凰涅槃般,终于在几番沉浮后迎来了新生。
2020年5月18日,阳城县后则腰村,沉寂多时的红太阳陶瓷厂区再次热闹起来。工人们准备就绪,价值上亿元的地砖生产线将“火力全开”。出席点火仪式的阳城县县长史小林说:红太阳在阳城法院的主持下重整成功,标志着阳城陶瓷迈出全新步伐。
危机重重 明星企业深陷债务漩涡
阳城陶瓷历史悠久,始于秦汉,兴于明清,其中乔氏琉璃闻名遐迩,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乔月亮,是乔氏家族琉璃烧制技艺传承人。2009年底,他在后则腰村筹建阳城县红太阳建材陶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红太阳),2012年,红太阳正式上线运营,它抢占市场先机,上线的山西省范围内首条800×800规格的地砖生产线填补了阳城陶瓷制造业空白。
业内人士介绍,红太阳依托当地陶土原料丰富、生产工艺先进的基础,在投入生产初期,生意红火,供不应求。
乔月亮乘势而上,扩大规模。2014年,他开始四处筹集资金。刘水太,是山鑫陶瓷有限公司的股东,当乔月亮向他借钱扩大生产时,他欣然同意,拿出了600多万元;红太阳的员工乔育板拿出了30多万元,后则腰村村民王存富拿出了10多万元;还有不少村民,也把家中积蓄拿出来借给乔月亮。就这样,红太阳走上了集资扩张之路。
红太阳是家族性企业,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缺少合适的管理人才,最终导致管理不善,引发资金链断裂。
一时间,大量债权人、企业员工纷纷到阳城法院立案,要求对红太阳进行债务清偿、补发员工工资。红太阳四面楚歌,陷入债务危机。2016年,红太阳的两条生产线相继熄火停产。
据统计,从2016年至2019年,阳城县人民法院共受理涉及红太阳的执行案件36件,执行标的累计8841余万元。其中,拖欠农民工工资案3件,涉及农民工557名,金额达1400余万元。阳城法院对红太阳部分厂房设备和产品进行了查封。
两度点火 无法助僵尸企业起死回生
查封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反而让执行陷入僵局。
阳城法院执行局负责人说,查封之后,大量设备和产品无法变现,生效的法律文书在当事人手中只能是一张张“白条”。在此期间,针对红太阳公司的群众上访案件不断增多,部分执行案件申请人情绪出现波动、不稳定因素越来越大。
2016年10月,由阳城县政府协调成立工作组,对债权债务进行登记,同时,建议债权人组成新公司对红太阳组织复产。但是,运营不到半年,红太阳的窑炉再次熄火。
债权人走了又来,股东们四处躲避。2017年2月28日,股东以一块钱的价格将所有股权转让给同村上无父母、下无子女的五保户元某,并将其变更为法定代表人。这是为了躲避追讨才出此下策。
而在同一天,乔育板、王存富、阳城县山鑫陶瓷有限公司等债权人分别代表部分债权人以债转股的形式,投资3000万成立了阳城县巨金投资有限公司,将红太阳财产接管,再次组织点火恢复生产。但是,短短3个月,由于经营管理和各方面债权人意见不统一等原因,红太阳再次熄火停产。
随后,阳城县巨金投资有限公司于2017年至2018年期间,对外两次招租,试图将红太阳交由他人经营管理,均没有成功。自此,红太阳的炉火再没有点燃。
根据审计数据显示,红太阳生产之初投入2.7亿元,但其高息借贷负债金额达6.8亿元,债权人多达1300多个,高息借贷最终将红太阳拖垮。
府院联动 困难企业一线曙光重现
在此期间,法院变卖了红太阳现有库存,先后三次给付部分工人工资260余万元。但这对涉及红太阳公司执行标的金额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
一方面,债权人迫切要求拿到欠款;另一方面,企业疲于应付接踵而至的诉讼。红太阳走到执行转破产程序的关口。
依照法律规定,如果企业资不抵债可以申请破产,但是要启动破产程序必须由债权人或者债务人提出申请,但是双方均未提起破产申请。法院征求申请人的意见时,他们明确表示不希望红太阳破产,希望有一天红太阳的炉火能够再次点燃。
2019年1月,阳城法院第一次以红太阳的名义发出了招募战略投资人的公告。来自四川、山东、广东的四家企业报名,最终因租赁费等原因,未能达成合作意向。
2019年5月,“形同虚设”的法定代表人元某去世,红太阳系列执行案变得更加艰难。即便如此,阳城法院执行法官仍然没有放弃。
案件承办人常志江说:“红太阳公司在成立之初是当地最大的生产企业,其中一条地砖生产线投资1亿多,是当时北方陶瓷规模最大的生产线。如果该企业进行破产清算的话,不仅大量债权人利益无法保障,也造成众多优质资产流失。若此时启动破产程序,等于是把企业往死胡同逼。”
常志江与执行人员对此案进行风险评估后,想到了一个可行的办法:由法院主持,将红太阳交由申请人对其实施“强制管理”。执行法官认为,运用“强制管理”模式,一来保证了红太阳公司不会分崩离析,同时也保全了众多债权人的权益,维护了社会稳定。
然而,因“强制管理”涉及评估、核实、公告债权,对外招租,委托管理等程序,仅凭法院一家无法完成。于是,阳城法院借助构建综合治理执行工作大格局,针对红太阳案件启动执行联动机制,由阳城县政府、阳城法院、凤城镇政府、后则腰村村委成立工作小组,接管红太阳公司,统一对外招租。就推动红太阳尽快恢复生产,达成了由县政府负责招商引资;法院负责财产的查封管理;凤城镇负责资产核准;后则腰村负责周边协调的意向,力争为经营者营造一个放心的投资生产环境。
精准析案 法院确定最佳托管方案
2020年4月7日,阳城法院再次发布《关于公开招募民事执行强制管理人公告》《关于公开招募投资人公告》,为红太阳在全国范围内公开招募战略投资人,并在晋城市范围内公开招募公司管理人。
经过公开招募,山东临沂双森建陶有限公司就招募战略投资人投来意向书。双森建陶负责人对巨额债务、法定代表人、生产经营安全等问题表示了自己的担心。双森建陶提出,希望参照破产程序,由法院为红太阳招募管理人与其签订协议,负责清产核资以及债权债务的分配方案等事项。
但招募管理人费用过高,破产管理人招募时间过长,这两个问题困扰着大家。时值4月中旬,雨季即将到来。大家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因为红太阳的窑炉已经几次点燃几次熄灭,受损严重,如果再不点燃,经过这个雨季,可能就会彻底报废,到那时价值上亿元的生产线就会变得一文不值。
4月22日,阳城法院根据“三统一、一体化”执行工作机制,向晋城中院汇报此案。晋城中院组织全市法院审判执行专家为红太阳问诊把脉。根据晋城中院提出的指导意见,阳城法院对红太阳系列执行案重新梳理后,三次组织红太阳复产的巨金公司再一次进入大家的视野。
据了解,巨金公司整合了红太阳96%的债权。“能否由巨金公司代表红太阳及债权人与山东双森公司签订协议,由法院监管债权债务分配?”这一提议,让大家眼前豁然开朗。经过征求各方意见,均表示同意。
重整成功 跑出加速度
4月26日,巨金公司代表红太阳及债权人与山东双森公司签订协议。自此,山东双森公司成为红太阳的战略投资人,红太阳公司正式更名为阳城县大富陶瓷有限公司。项目总投资1亿余元,计划完成两条生产线的技改升级,生产各类内墙砖、地砖。
随着大富陶瓷有限公司生产线的点火启动,濒临破产的公司起死回生,资不抵债的企业重新投入生产,600多名工人复工就业,1300余名债权人的利益有了希望。
山东双森公司董事长季正富说:“如果没有阳城法院提供的法治保障,我不会有这样的勇气和信心。”
6月4日,阳城法院院长张勇奇再次到红太阳陶瓷厂调研,他说,对于破产案件,要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通过发挥职能作用,让”生病“的企业起死回生。我们将这一理念移植运用到濒临破产、陷入执行不能的“僵尸企业”的执行过程中,力争执行一个案件,救活一个企业,安排一批就业,保障一方民生。
如今,阳城大富陶瓷厂第一批地砖正式下线,季正富信心满满地说:“三个月后,我们将会启动第二条生产线。项目建成后,年生产量可达2400万平方米,预计实现年产值5亿元。同时,7000余万元地砖包装等配套生产线也即将上线。如果红太阳的战略投资能够成功,我们将考虑对周边其他陶瓷企业进行投资,到时将会拉动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解决一大批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山东双森公司的成功试水,让众多投资企业看到了投资信心,由于大富陶瓷厂运行良好,来自山东的多家陶瓷公司目前正与阳城县开发区招商部洽谈投资事项,并就陶瓷产业提档升级初步达成5.2个亿的投资意向。(张沁萍 刘煜 常凯玲 孟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