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十年一觉春城梦
七夕刚过,我想问一心堂这个曾经在菊花村最靓的仔,如今您可还记得二十年前春苑路上的健之佳?
走在云南各个城市的大街小巷,我们很容易看到两家药店如影随形,他们成了云南人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两家药店就是我们都耳熟能详的健之佳和一心堂。
早在2007年,一心堂和健之佳就先后启动了上市筹备工作,本来两家药店都有机会成为上市公司,一起在A股市场双宿双飞,但却因为种种原因,健之佳未能如愿。
一心堂则在2014年7月2日成功上市,成为国内连锁药店上市第一股。而之后健之佳的上市之路则一波三折,与一心堂也渐行渐远。
2017年5月健之佳再次提交IPO(首次公开募股)申请,但却在2018年1月主动申请终止审查,终止的原因,健之佳未对外披露。时隔一年半后的2019年6月,健之佳再次重启IPO。
就在健之佳重启IPO的时候,各种媒体报道接踵而至,大多认为是她“移情别恋”的多元化战略拖累了其在药品零售领域的发展,也有人武断地认为其城市白领的客户定位是导致她落后的根本原因。
这些报道其实都没能让我们看到一个更完整的健之佳。从开始筹备上市到如今,十多年的时光转瞬即逝,而健之佳的上市梦始终未能如愿,真是十年一觉春城梦……
其实一心堂和健之佳的故事并不是从双方筹备上市才开始的,早在二十年前,他们就已经在昆明街头相遇。大概从一心堂见到健之佳第一眼开始,就义无反顾地爱上了她。
02 梦回九八
我们回到1998年初,会发现那时很多人都还沉浸在香港回归祖国的荣耀之中。不过,电视机里滚动播放的亚洲金融危机却增加了人们些许的不安,只是大家的注意力很快就转移到了其他事件之上。
大部分国人将在全国各地的大小影院中领略到震撼人心的美国大片:泰坦尼克号。而电影的盗版录像带随后疯狂地进入到那些有录像机的家庭,电影主题曲《My heart will go on》也风行一时,成为当年的一大神曲。
接着,人们迎来了经典的98世界杯,很多人是在看完那届世界杯比赛后开始喜欢上足球的,而当年,他们是在家中和录像厅的电视机前看完的比赛。
随着世界杯流行起来的是它的主题曲《The cup of life》,虽然很多人都不知道歌词的意思,但却可以随处听到大人小孩嘴里哼唱着:Go go gol ,Ale ale ale……
世界杯刚结束,长江流域发生的特大洪水就打断了人们对流行的注意,抗洪抢险救灾的新闻让很多人陷入到了紧张和不安的情绪之中。
如果不是10月底《还珠格格》的横空出世,我们或许以为98年余下的几个月,大家会在平淡中度过。但没想到电视剧一播出,就几乎在各大电视台引爆,成了轰动亚洲的电视剧。
也正是这部剧让片中的几位演员一举成名,片头曲《当》和片尾曲《雨蝶》也随之响遍全国的街头巷尾。之后的二十年间,曾红极一时的演员经历了让观众们意想不到的起伏人生,此不赘述。
我们很容易回忆起当年的流行事件,不过正当神曲响彻98年的大街小巷时,人们却没有注意到另外一些事情的发生。
比如就在还珠格格播出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马化腾联合几位创始人在深圳成立了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
生活在西南边陲,同样沉浸在街边神曲中的云南人,更不可能关注到腾讯的诞生。当然,他们也不会注意到当年12月28日在昆明春苑小区新开的一家药店。
这就是健之佳进入昆明的第一个药店,取名“健之佳”——“健康的家”的意思,蓝波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创始人。
03 还君明珠双泪垂
1998年,健之佳春苑店的开业,打响了云南连锁药店世纪之战的第一枪,而那时阮鸿献的鸿翔中西大药房(后来的一心堂第一店)已经在北京路经营了一段时间。
蓝波和阮鸿献都不约而同地走入了药品零售领域的赛道,在那里他们将被卷入一场长达20年之久的大战。只是那时,谁会想到在之后的云南医药江湖,会涌现出那么多的英雄豪杰和匆匆过客。
而一心堂与健之佳又成了这场大战当之无愧的主角,他们在云南各级城市的大街小巷相爱相杀,陪伴着那个时代不同年龄的云南人成长和老去。
20年前,健之佳像个从大城市来到云南边陲小镇的姑娘,举止优雅,外形时尚靓丽。当时,很多路过的人都会在店门口驻足,一睹这位“城市美少女”的“芳容”,而业内人士则希望能到健之佳工作。
那时的鸿翔(后成立一心堂)则像个一直生活在边远小镇的青年,看到城里来的美丽姑娘,不免心生荡漾。
健之佳的出现,对鸿翔来说则像是生命中涌现出的一盏明灯,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
如果不是健之佳的出现,我们很难想象一心堂之后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成长,或许他只是在和本地对手的纠缠中平庸前行,终将碌碌无为。
只是那时如花似玉的健之佳已经名花有主,那便是远在深圳,已经名满医药江湖的海王星辰。海王星辰是深圳海王集团旗下的公司,算是个名副其实的“富二代”。
没错,海王金樽这个知名度仅次于脑白金的保健品就是他们家的。而1998年A股上市的海王生物也是他们家的……
不过人们当时还不清楚健之佳的真正背景,他们既不知道健之佳的海王系身世,也不知道健之佳的一把手蓝波其实就是云南人。
健之佳与海王星辰“分居两地”,决策和发展上又处处受到掣肘,她的“豪门生活”其实并不容易。当鸿翔这样的有为青年向健之佳表达爱意时,她也只能还君明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一切大概都是命运的安排!
04 命运之轮
如果说是命运的安排,让蓝波和阮鸿献这两个年龄相差仅一岁的年轻人都走进了同一片战场,那么如果时间再从98年往前溯20年,两个少年面对的将是完全不一样的人生。
1966年出生在弥勒县小河门村的阮鸿献,在家中排行老四,村里人都叫他阮四,阮四上面还有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那时都还在上学。
1979年夏天,初中刚毕业的阮鸿献正在等待县城高中的录取通知书,可这时在供销做采购员的父亲却找他谈话,希望他放弃学业。
原因是家中的收入无法同时供四个子女上学,而哥哥姐姐找到工作和考上大学的可能性要更大一些。
这对一个年仅13岁的少年来说,打击是无比巨大的,但他也只能做出艰难而无可奈何的决定,这个决定或许比往后在事业上所做的任何决定都要艰难。
那个年代,放弃读书,回家种田,某种程度上就等于放弃了未来,余生只能被困在这片大山里,但他却无能为力,只能听从命运的安排。
相比阮鸿献,1967年出生的蓝波则幸运得多。
阮鸿献拿到录取通知书后,只能在背地里含着眼泪读上面的文字,而蓝波则可以在舒适的家里为中考做准备。他后来顺利地考上了云南的名校云师大附中,并在这里愉快地度过了三年高中时光。
蓝波在阳光明媚的教室里上课时,阮鸿献则在老家的黄土地里挥汗如雨。
在外读书的兄姐假期回家,他们尝到用当年收成的玉米浆做的卷粉时,或许泪水会忍不住往下流,因为他们都清楚阮四为他们放弃了什么。
这种大家庭里兄弟姐妹间的付出、关爱和情感是很多生活在小家庭里的人无法体会到的,而这种“大家庭”的关照和感情在之后一心堂的企业文化里多少有些体现。
农地的丰收并未解决现金的问题,三个人读书的学费和生活费,还得想其他办法。
阮鸿献准备跟同村的大叔坐火车到昆明卖甘蔗,那时一吨甘蔗拉到昆明,一天卖完可以赚五六十块钱,而那时阮鸿献父亲一个月的工资也就30多块。
1980年,一个十多岁的少年,第一次踏上前往省城的火车。
不过阮鸿献要在火车到站的5分钟内将重达到一吨的货物装车,到站后还得独自下货,再用板车从昆明小喜村火车站把甘蔗拉到小板桥农产品集贸市场。
等到了市场时,阮鸿献的手上大概已经布满了血口子,其中的艰辛自不必说。
05 宝善街51号
阮鸿献第一天卖甘蔗就赚到了60块钱,这大概是他最早的商业启蒙,那就是对交易的感受。
之后他每周都会到昆明小板桥卖一次甘蔗,当天结束后再坐火车回去。不过因为小板桥在昆明城郊,还算不上是真正繁华的“大昆明”。
阮鸿献一直想到“大昆明”去看看,直到有一天他提前卖完甘蔗,便乘12路公交车到了昆明东站,之后步行至当时昆明最繁华了宝善街。
“大昆明”的一切对这位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小伙来说,都是巨大的冲击。
辍学或许让阮鸿献感受到了某种命运的不公,不过幸运的是他的昆明之行却让他遇到了一个将改变阮氏家族和很多人命运的机会。
阮鸿献在百货大楼给家人买了些礼物,之后又到昆明的老字号店建新园吃了碗便宜的小锅米线(2角)。
就在他往回赶的时候,突然看到昆明市药材公司张贴的“收购中草药材”的广告,其中金银花的收购价格是6元一公斤;
这种在村子里漫山遍野都是的药材在本地也就1.5元一公斤,昆明的价格整整高了4倍,而收购地点正是他当时所在的宝善街51号……
1980年的昆明对阮鸿献来说是个充满机会和魅力的地方,多年以后当他把业务重心从滇南转移到昆明时,很难说不是受到早年经历的影响。
据说阮鸿献后来扛着40公斤的金银花从昆明火车站走到宝善街51号,那时金银花在各大医院断供,工作人员按一公斤6元的价格收购了他全部的金银花,并告诉他只要保证品质,有多少要多少。
卖完金银花后,阮鸿献用白纸包着240元的“巨款”,藏在内衣口袋,激动地走在昆明的街头,这种收获的喜悦或许让他终身难忘,而这次他同样去了建新园,要了碗8毛钱的过桥米线。
自此,阮鸿献便开启了自己在商业领域的开挂人生,当年刚过金银花的收购季节,年仅14岁的阮鸿献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万元户,阮四也成了村民口中很“有本事”的人。
06 交大毕业生
通过卖金银花赚到第一桶金后,阮鸿献用赚来的钱买了一辆自行车,改装后用来托载药材。
到了1983年,阮鸿献17岁,他花2700元买了一辆当时最时尚的铃木100型摩托,奔波于滇西和滇南等地收购中草药。
当时的阮鸿献身高一米八五,身穿格子衬衫、喇叭牛仔裤、翻毛大皮鞋,加上略长的头发,他成了十里八乡姑娘们心中帅气而有本事的风一样的男子。
而正当阮鸿献在自行车上开展自己的药材收购和批发生意时,在昆明上学的蓝波也在板凳和课桌上用钢笔塑造着自己的未来。
1984年,在高中度过三年愉快时光的蓝波参加了高考。在填报志愿时,蓝波放弃了去清华的机会,最终选择上海交通大学经济管理专业。蓝波如愿以偿地成为了那个时代当之无愧的天之骄子。
蓝波去到上海交大,思想上同样受到了巨大冲击,那个年代的学生大多关注社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都有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
在课余时间,蓝波则享受着大学的球场和图书馆,在聚会、郊游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中度过自己的芳华。
蓝波在上学的期间,阮鸿献一直在资助哥哥和姐姐完成学业。1985年,阮家在小河门村盖起了新楼,成了当时全村最好的楼房,而那时阮鸿献也已经开始向全国采购和销售药材。
1987年,“鸿翔药材经营部”在开远注册成立,几年时间,药材品种达500多种,固定资产已有200多万,“鸿翔”成了滇南药材集散地的主导力量,阮鸿献也成了人们口中的“滇南药王”。
1988年,怀揣着高远理想,意气风发的蓝波从大学毕业,不过毕业后的他却走向了人生的低谷。
当时管理学专业的毕业生和现在一样,无法直接从事管理类的工作,很多都不得不分配到政府机关做职员,或转行搞金融、证券、财务等工作。
蓝波遵从父母的意愿在毕业后回到了昆明,在政府机关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不过遗憾的是,稳定的工作与他自己的理想相去甚远。
蓝波学的是经济管理,但在昆明却根本用不上,四年所学毫无用武之地,他希望能找到一份能发挥专业特长的工作,之后不久就开始了频繁的工作调动,但基本都以失败告终。
毕业后,蓝波先后在云南云兴股份有限公司、昆明市经委包装技术协会等单位做一般干事,之后又在云南铁路建设指挥部计财处做统计课科长,不过这些工作大概都非他所愿。
弹指一挥间,6年的时光转瞬即逝,空有满腔抱负和理想的蓝波无处施展,有些郁郁不得志。
1994年,蓝波决定南下深圳,他希望在那里找到能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事业,这个在当年很多人看来都无法理解的决定,也将改变蓝波未来的命运。
07 菊花村最靓的仔
就在蓝波经历毕业后低谷的那几年,阮鸿献与刘琼在老家举办了婚礼(1990年),他的事业已经有了天翻地覆的转变。
阮鸿献在开远市场耕耘了两三年,成了滇南举足轻重的药材商,不过这并不能满足他的野心。
阮鸿献把开远的业务交给妻子打理,自己带着几个人到昆明,初期租住在云南饭店,准备开辟新的终端市场。
昆明菊花村药材市场是全云南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和大宗商品交易中心,阮鸿献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业务拓展,打开了一些昆明的市场。
1991年,阮鸿献在菊花村药材市场注册成立“鸿翔中药材经营部”,此时他已可动用千万资金开拓省内和全国市场。他的交通工具也从摩托车变成面包车,之后又换成了崭新的“蓝鸟”车。
1993年,昆明鸿翔发展公司成立,由药材经营部变成了公司,按阮鸿献后来的说法,鸿翔发展公司的成立意味着鸿翔中药材的经营从个体户走向正规军,从坐商变为行商。
不过因为药材市场竞争激烈,大量外地药材涌入,鸿翔的经营出现了一些萧条和亏损。那时国营企业的大宗采购,很少通过民营企业来完成。
阮鸿献只能背着装有各种样品的大包到各家医院洽谈,之后和云南省一院、二院、三院、省中医院、中医学院,以及各大中药房和地州的药材公司先后建立了合作关系。
当时的业务拓展应该比较顺利,“鸿翔”后来把菊花村药材市场最好的铺面租了下来,装修一新,鸿翔也成为当时菊花村最靓的仔。
08 闯深圳柳暗花明
蓝波1994年,辞去了昆明的工作,南下闯荡。当时他对深圳充满期待,自我感觉良好,不过很快他就被现实打脸。
让蓝波没有想到的是,接下来的几个月,会成为他人生中最艰难的时光——连续三个月都没有找到工作。虽是短暂的失业,但对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经历了失业的危机,蓝波开始放低自己的身价,让一切从零开始,他大概是那时才领悟到工作的意义:只有把工作做好,并在其中体会到快乐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
之后,蓝波在深圳找到了一份工作,他进入到了深圳海王药业,负责海王金樽产品的销售。
海王药业也算是一个传奇的公司,早在1988年由张思民和朱丹创立,通过海王金牡蛎这个保健品赚到了第一桶金。到1994年蓝波进入海王药业的时候,公司营业额已经超过亿元。
蓝波从最基础的销售开始做起,这段经历对他来说弥足珍贵。
他搞清楚了一个产品应该怎么卖才能卖得起来,产品的定位、宣传、价格、渠道的选择以及每项工作应该如何做,这些对他而言都是全新的东西。
进入海王集团的第二年,一个改变蓝波命运的机会终于到来。
1995年,时任海王药业总经理的朱丹在一次到美国的考察中看到了医药零售业的潜力和发展空间。
朱丹很快放弃了如日中天的海王药业总经理位置,准备进军医药零售领域,而蓝波则是在这时参与到了这个前途未卜的新公司从零到一的创建过程。
09 良师益友
1995年6月28日,朱丹成立海王星辰医药有限公司,准备采用连锁经营的方式进行药品零售,而“星辰”则取义于“星罗棋布”。
海王星辰是那个时代的传奇,他算是中国药品零售连锁领域当之无愧的黄埔军校,很多从海王离职的骨干人员都以不同的方式活跃在全国各地的医药零售领域,其中也包括之后去到了一心堂的高管。
就在同一年,远在云南的鸿翔中草药有限公司,在菊花村附近盖起了六层小楼,作为员工宿舍。
1996年1月,海王星辰加入了美国连锁药店协会(NACDS),成为该协会唯一的中国成员。
同年6月,海王星辰在深圳的两家门店:桂园路分店和海王大厦分店同时开业,这也是以美国连锁药店为蓝本,在全国首创的开架式药品销售方式。
蓝波此时也大概找到了自己事业专注的方向,他对零售有很大的兴趣。在海王星辰期间,蓝波先后担任财务经理,财务总监,98年时已是海王星辰的全国销售副总。
蓝波的快速成长除了与参与到公司从零到一的创业过程有关外,还与团队领头人朱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清华毕业的朱丹是一个奇才,他对当时的团队成员的影响非常大。值得一提的是,朱丹曾于86,87年在上海交大读MBA,而那时蓝波正在交大上本科,他们也算是交大的校友。
1998年12月18日,海王集团旗下的“海王生物”登陆A股,在深圳交易所挂牌上市。
而此时海王星辰门店数也已达到20多家,并于12月28日这天开了第一家跨区域的连锁门店——这个店正是前面提到的健之佳春苑店,而这天也是蓝波的生日。
健之佳成立之初,海王星辰投资40万元持有40%的股份,但却拥有70%的投票权。因此她的全称应该是:昆明海王星辰健之佳春苑店!(上篇完)
注:文中关于一心堂的部分素材来源于黄蕙著的《一心一世界》,其余内容来源于网络。
加微信请注明:实名+机构名+职位,否则不予通过。
孙兴波(波哥) | 管理顾问 | 南航大校友,现居昆明。个人微信号sunxinbozl